为了推进静力触探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环境评价的应用,结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有的ROSON-40kN海床式静力触探系统及船舶动态,技术方法所提出了对ROSON-40kN海床式静力触探系统进行深水改造,并在无动力定位能力的“海洋四号”船实施海床式静力触探作业的技术方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与武汉磐索地勘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作,在3个月内完成了对ROSON-40kN海床式静力触探系统的深水改造,共涉及供电、通讯、水密及设备收放等多项内容的研发、升级和改造。
2016年9月24日,“海洋四号”船载着深水改造后的ROSON-40kN海床式静力触探系统直赴南海工区,由于台风“鲇鱼”的余势还未消退,“海洋四号”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工区附近进行风、浪、流的连续观测,为静力触探选择最佳的作业时机。9月30日早晨,翻滚的浪涌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突然间恢复了平静,船长黄世来凭借多年的操船经验建议立即开展静力触探作业并在驾驶台亲自指挥;随后ROSON-40kN水下贯入单元在伸缩吊机和A型架的配合下顺利下水直至一千多米的海底;水下贯入单元触底稳定后,静力触探作业组组长李柯良启动贯入按钮,只见数据采集软件上锥尖阻力、侧壁摩擦力、孔隙水压力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实时的汇出了三条令人激动的曲线,一米、两米、三米,直至达到项目设计要求的终孔条件;后甲板作业组也密切关注着GPS和水下定位的信息,准备通过收放缆来消除船舶移位对水下贯入单元的影响,然而,四个站位这项工作都变得不太重要,因为“海洋四号”船的移位被控制到了0.1节的范围,也就是说在10多分钟的贯入与回收时间内,“海洋四号”船的漂移仅仅在20多米的范围,相对于1400多米的水深,这几乎达到了准动力定位的水平。
借着成功的东风,“海洋四号”船在当晚完成了后续3个站位的静力触探作业,所有数据都获得了项目代表的认可和赞扬。据本次设备改造和航次技术负责陈奇博士介绍,静力触探以其快速、高效、真实、准确、无污染等优点,是目前海洋岩土原位测试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方法之一,形成了一系列标准规范,许多国家甚至将其列为海洋地质调查的必做项目;此次静力触探深水作业是我国自主开展静力触探作业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环境评价的首次应用;同时,四号站位的水深达到1480m,也是我国自主开展静力触探作业的最大水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官网报道
2016-11-24日登‘中国国土资源报’第三版 报道
以下为各媒体官网报道网址链接:
国土资源部网站:
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1611/t20161128_1422793.htm
中国国土资源报网站:
http://gtszb.gtzyb.com/html/2016-11/24/node_3.htm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http://www.cgs.gov.cn/xwl/cgkx/201611/t20161121_417352.html